
上海帆船公开赛已经成为展示上海城市魅力的一张体育名片。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来到上海之前,在地图上看以为滴水湖就只有很小一点,没想到来到现场一看,哇,其实很大,而且湖上的风跟海上的不同,很有意思。”
当来自香港的关荣豪和他的船员完成了全部赛程,他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这次来到上海参赛“真的很值得”。而这样的表达,几乎是所有来到上海参加这场“帆船派对”的选手们共同的心声。
3月30日下午, “劲享帆上”2025上海帆船公开赛(下称:上帆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落下大幕。最终,来自葡萄牙的Eduardo Marques赢得奥运级别ILCA7级冠军,来自英国的Jonathan Emmett赢得ILCA6级别公开组冠军,四川队的李懿昕夺下ILCA6女子组冠军,公开组J80级的冠军则属于明大鲲鹏帆船队。
从去年首届举办,到今年赛事和规模全面升级,这场尚且年轻的上海自主IP赛事已经展现出了国际大赛的气质,传奇船长徐京坤亲自参赛,新增的奥运级别项目吸引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精英选手。更重要的是,赛事成了一张向全世界介绍上海的烫金名片,让参赛者和观众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海派城市风情。

徐京坤(左)和徐莉佳(右)的并肩合作,成为本次赛事的一大亮点。
“船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
早在今年上帆赛扬帆起航之前,赛事组委会给出的数据就足以说明这一届赛事的规模之大——共有31条ILCA6级帆船、25条ILCA7级帆船及30条J80级帆船参赛,总人数约300人。
其中,新增的ILCA7级帆船(原名激光级帆船)是目前奥运会男子单人艇的指定船型。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起,ILCA7级帆船就成为奥运会男子单人艇的比赛项目,并且也都包含在世界锦标赛、亚洲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之内。
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本次赛事增设ILCA7级项目,旨在提供专业平台,培养优秀帆船后备人才,为上海乃至中国帆船运动的未来发展储备力量,在国际赛事中持续展现中国帆船的竞争力。”
当专业组与奥运接轨,公开组J80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据朱骏炜透露,此次报名的船队有33支,超过了项目规模上限,所以最终是通过抽签选出30支参赛船队,“而且这一次有三艘是纯外籍船员的俱乐部,我们也很惊喜,能有这么多外籍船队关注到这项赛事。”
不少观众都拖家带口来到滴水湖,度过一个“帆船周末”。
已经有10年帆船比赛经验的张申琴是第二次来到上帆赛的舞台,这一次,她组建了一支全是女性船员的环世物流女子队。完赛之后,已经久经帆船赛风浪考验的张申琴感慨:“这次来参赛的虽然有一些新面孔,但还是有很多老面孔,一看就知道这次比赛的水平很高。”
当被问及两次参赛的不同感受时,张申琴再次强调了这场比赛的竞技水准,“没有想到上帆赛才举办了两年就已经有这么高的水平了,真的是热火朝天,水平越来越高,船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就连首次参与封闭水域赛事的传奇“独臂船长”徐京坤也感慨,“我认为外国的那些精英选手们都来得太晚了,很多西方的运动员其实不了解中国航海,当他们来到中国,看到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航海环境,他们会更喜欢来到这里。”
参加上帆赛之前,徐京坤刚刚成功挑战了有着“航海界珠峰”之称的旺代环球帆船赛,这么多年,经历过各种国际大赛,他来到上海参加了这场赛事之后,直言这项年轻的赛事有机会走向国际,“如果这项赛事能在上海延续,就能培养越来越多航海的孩子们,这将会极大地推动,甚至引领整个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

上帆赛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来到赛场边观赛和拍照。
原来这场上帆赛可以这么玩
三天的比赛一晃而过,就在颁奖仪式结束后,不少来自国外的帆船选手和国内选手交换着联络方式。在滴水湖上他们是对手,但收起风帆,他们就成了朋友。不少外国选手也拜托这些新结交的中国朋友们,之后带着他们继续深入了解上海。
这就是体育赛事的魅力——不只是一场竞技,更像是一场派对,让来到这里的参与者能够感受主办城市的魅力。
而为了让每一位选手、工作人员和观众都能感受到上海的别样魅力。赛事组委会在“文旅商体展”的联动上玩出了新花样——组委会为参赛运动员牵线赛场周边酒店及餐饮,并在指定酒店与赛场之间设立专线巴士,不少运动员也借着比赛的机会,好好游览了一番上海。
而在观赛体验方面,赛事与临港新片区的酒店、文旅、商业等机构展开紧密合作,特别定制了“上帆临港观赛套餐”,涵盖赛事门票、酒店住宿、景点门票、商业消费等各项优惠,多样化的组合方式给市民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朱骏炜介绍,上帆赛今年继续与临港管委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合作,启动“上帆×临港”商旅文体联动,“我们希望借着这场赛事,把临港新片区最好的旅游资源和地标性景观介绍给全世界的参赛者,也让市民在观赛之余,能够有更丰富的活动。”
已经退休快10年的林隆这次就鼓动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带着两个小孙女,一起到滴水湖度过了一个“帆船周末”。林隆年轻时曾是一名海军,所以在退休之后,他又找到了一个帆船俱乐部继续扬帆海上,如今,他把全家人都带到了上帆赛接受帆船文化的熏陶。
“虽然暂时还没有机会组队参加上帆赛公开组的比赛,但是能够把家人带来感受一下,还能够在滴水湖这里好好和家人一起玩一下,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太难得了。”

来自香港的关荣豪特意留出了不少时间在比赛之外游览上海。
享受到这场“帆船派对”魅力的不只是观众,还有船员们。常年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香港船员关荣豪和澎湃新闻记者谈起这次参赛经历时,聊得最多的竟然是他在比赛之余去了哪些地方游玩,“我去了附近的那个亚洲最大的滑雪场,我原本担心室内会不会很小,但是滑完之后觉得非常棒,然后我们还去了迪士尼和海洋馆,都非常棒。”
关荣豪说,他和队友们提前三天就来到上海,就是为了借着这次比赛的机会好好游览一下这座城市,在比赛结束后,他们也打算继续逗留几天,深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这,或许就是“文旅商体展”联动的最大魅力,它让每一个参与赛事的人不再只是单一的“选手”,还可以变成“游客”和“消费者”,甚至到了未来某一天,他们还有可能变成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从开幕的巡游到落幕的颁奖仪式,上帆赛尽显国际化气质。
未来,扬帆远航
过去两周时间,“体育”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关键词。先是F1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演速度与激情,紧接着,上海帆船公开赛又借着浪潮与风帆诠释了水上运动的魅力。
从“F1时间”无缝衔接到“上帆时间”,两项国际化大赛刺激了城市的体育氛围,也带动了“票根经济”。
原本,F1中国大奖赛一般都放在4月份举行,此次为了配合F1赛季的赛程安排提前到了3月份。但也正是这个临时改变,让年轻的上海自主品牌赛事上帆赛和老牌国际大赛F1中国大奖赛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上帆赛也在向“老大哥”学习的过程中立下了一个目标——尽快让上帆赛走向世界。
“F1中国大奖赛就是风向标,作为上海体育赛事的‘新生儿’,我们也希望向这样优秀的赛事学习,有一天能办成世界顶级的、有影响力的赛事。”
朱骏炜透露了自己的“小目标”,那就是在今年增设奥运级别的ILCA7级项目后,在未来合适的时机继续扩增赛事项目,向世界级的优秀帆船赛看齐,“我们也希望上帆赛能尽快加入到世界帆联的赛事体系中,让更多喜欢帆船的世界友人因为这项运动,近距离了解上海。”
当然,加入世界帆联的赛事体系并不简单。按照朱骏炜的计划,这项以美洲杯帆船赛为发展目标的赛事,未来最重要的改变就是竞赛形式,他希望上帆赛能从滴水湖的封闭水域扬帆驶向公开海域,就如美洲杯或者霍巴特帆船赛那样,一站一站进行下去。

黄浦江上的帆船巡游已经成为了这场赛事的一大特色。
此外朱骏炜也提到,在明年上帆赛回归时,原本在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举行的上帆赛“赛事村”也会回归。按照朱骏炜的说法,很多国际赛事都有这样的赛事村,赛场离观众比较远,赛事村则可以推动和普及这项运动。“这种双场景的办赛模式,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赛事,了解赛事文化以及赛事的历史。”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上帆赛作为上海自主IP品牌“三上”中最年轻的成员,将是最早“走出上海”的一个赛事,从北外滩的赛事村,到黄浦江的巡游,再到滴水湖的扬帆逐浪,然后再驶出上海,一站一站驶向不同的城市。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也有机会去实现这样的想法,或许某一天我们能够从上海出发驶向三亚。”朱骏炜对于上帆赛的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上帆赛办成世界顶级有影响力的赛事,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