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南日报》消息,4月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全省县(市、区)党政正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学员座谈会。湖南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湘伴”介绍,12位学员代表在会上交流学习体会、分享考察收获。

4月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全省县(市、区)党政正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学员座谈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2月下旬和3月下旬,为学习借鉴县域经济发达的江浙两省的经验做法,湖南分两期在浙江和江苏举办全省县(市、区)党政正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每期培训班历时6天,全省122个县(市、区)党政正职参加了培训。

每期培训期间,学员们分成3组,按照不同线路前往浙江和江苏18个县(市、区),深入企业、园区、乡村等参加现场教学,实地感受和探访两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思路、发展路径与创新举措。这18个县(市、区)均是江浙的经济强县或强区,如浙江余杭、慈溪、义乌、余姚,江苏昆山、江阴、常熟等。

根据“湘伴”微信公众号摘选的学员代表发言,对此番江浙学习之旅,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收获主要有三。

一是“观念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说,江浙“无中生有”的创变精神令人震撼,“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小商品之都,杭州以数字经济重构城市基因,背后是敢闯无人区的市场嗅觉和敢争天下先的文化胆识”。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段贵建也表示,从“温州模式”到“义乌经验”,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这一从‘没有’到‘有’敢为人先、敢于改革的勇气和破立并举、善于改革的方法让我深感震撼”。

二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坐标’”。湘乡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勇谈到,江苏江阴市在长三角诸多县市中区位和交通优势并不明显,能够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到成长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其关键就在于坚持工业立市,狠抓项目硬支撑,提升产业整合力,实现了本土民企的崛起。新化县委副书记、县长彭韬说:“远眺宁波前湾新区,看到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此交汇的壮阔,了解到这里也曾有填海围垦的艰辛,所以区位优势并非天生,关键还是在全局中找准坐标,在变局中锻造支点。”

三是“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宜章县委书记张润槐表示,江浙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临湘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琦认为,江浙地区在科技创新上,既有前瞻性布局的定力,也有真金白银支持的实力,更注重发挥企业的活力。

据《湖南日报》,在听取专题培训班有关情况通报和学员代表发言后,沈晓明表示,这次省委组织县(市、区)党政正职到江浙地区进行专题培训,目的是对标先进找差距,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转化运用学习培训成果,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明晰思路举措,奋发有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希望大家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脚踏实地,保持拼劲闯劲,加强开放合作,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表率。”他说。

湖南是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大省,所辖的长沙县在赛迪百强县榜单中排名第十位。近年来,该省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2023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去年11月,湖南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会议提出,要在横向纵向、省内省外等多维度比较中,充分看到县域经济在强壮经济实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稳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信心、学习先进、抬高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