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源头之一。虽然相关部门近年不断开展专项行动加以整治,然而一些超标排放车辆仍然 " 带病上路 ",畅通无阻,成了 " 打不死的小强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操作,出具假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

据生态环境部近期通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手段五花八门,从作弊装置的研发生产到制作销售,横跨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出现包括制作商、经销商、检测公司、维修站在内的完整灰黑利益链。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抽查发现,淮安市安宏机动车检测服务公司使用车载自动诊断系统作弊,使得原本不合格的尾气检查结果变为合格,2024 年 1 至 7 月共出具 2573 份虚假检测报告。

除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外,机动车尾气等移动污染源大多在近地面 1.5 米以下,污染物更容易升至人的呼吸高度,对健康危害更大。排放检验是机动车污染管控的关键,一旦 " 放水自流 ",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

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源头之一。图源:半月谈

监管必须严格。各地机动车排放检验法律法规不同、监管力度有差异,给一些不合格车辆留出了上路空间。以长三角某城市为例,2023 年有 1.5 万辆首检不合格车辆,最后近一半车辆未在该市复检,而是 " 舍近求远 " 跨省区检测得以过关。这说明,相关标准及监管在一些地方未落地,跨区域跨部门监管力道不足。要让中介机构不敢 " 高抬贵手 ",必须高压全覆盖,构建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监管。同时,完善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联合行动,把监管漏洞堵死。

机构理应规范。经营机构良莠不齐、违法成本低,给钱就敢作假,这是 " 黑尾巴 " 畅通无阻的源头。一方面,有必要在严格准入审查的前提下,对检验机构强化正面引导,如定期送达案例提示,加强帮扶指导,加大警示宣传力度,引导机构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应实施联合奖惩,形成 " 规范要求—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信用评价—奖惩兑现 " 的信用管理闭环,压实检验机构的企业主体责任,营造 " 不愿为 "" 不能为 "" 不敢为 " 的社会氛围。

强化车主引导。假报告能流通,是因为有买主。从主观上看,有不少车主环保意识不强,为了通过检测主动上门找不良维修单位或检测机构 " 破财消灾 ",玩蒙混过关把戏。从客观上看,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可能涉及车辆淘汰回报较低,而改造提升费用又较高,车主认为全部由自己承担吃亏了。当初,车辆投入运营是经过政府许可的,如今尾气排放超标叫个人买单,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对此,就一些符合条件的车辆,不妨采取政府适当补贴的办法,来调动机动车车主 " 绿改 " 的积极性。

撰文   张全林